课题组负责人 课题组负责人

最小化 最大化
 
 宋延林 研究员
      1989年和1992年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6-1998年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兴趣:主要从事信息功能材料、光子晶体制备与应用、绿色打印印刷材料与技术研究。
 
兼职: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 中国真空学会理事
◇ 中国计算机协会常务理事
◇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 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
◇ Scientific Reports,《中国印刷》,《中国印刷年鉴》等杂志编委
◇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最小化 最大化

Tel:010-62553912

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号楼
邮编:100190

最新进展 最新进展

最小化 最大化
«返回

内容

宋延林课题组在仿生结构色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

        传统的显色技术通常是利用色素来显色,然而色素具有化学性质不稳定、对环境不友好、容易褪色等缺点,导致其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相比于色素色,结构色是基于物质的周期性微纳结构(例如光栅、光子晶体等)对光的调控实现的,具有化学性质稳定、环保、高分辨率等优点,在显示、传感和防伪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中的复合周期性微纳结构,可以产生卓越的光学效果,如混合色、偏振、超白、超黑、动态结构色等,为制备新型的光学材料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因此,研究自然界生物体的微纳米结构并结合人工设计制备结构色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实验室宋延林研究员和李明珠研究员对仿生结构色材料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在动态结构色方面,他们受蜂鸟羽毛独特的色彩调控机制的启发,将剪纸结构的高精度可控形变与光子晶体结构色的角度依赖性相结合,首次报道了一种快速、精确、可重复调控色彩的光子晶体剪纸薄膜材料。该剪纸薄膜材料在外部加载下,可以准确地控制矩形鳞片的弹出角度,并且实现全光谱色彩的精确控制,同时可实现10000次以上的疲劳寿命,为动态结构色显示、传感、伪装等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此外,研究人员从理论上研究了激光切割、剪纸图案设计以及薄膜基材的组成对剪纸结构由二维到三维变化的影响,揭示了光子晶体剪纸薄膜发生面外高精度可控变形的机理。最后,研究人员还利用厚度对翘起角度的控制关系实现了薄膜图案化的可编程显示。该材料在体育行业、医疗器械、可穿戴服装和低能耗彩色显示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并为反射式显示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DOI: 10.1002/anie.202103045,并被选为热点文章。通讯作者是李明珠研究员,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赖欣涛。 

图1 光子晶体剪纸薄膜的制备及其显示过程 

  他们还受自然界中蝴蝶翅膀偏振色彩调控机制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组装和纳米压印技术制备的具有准三维光子结构的偏振敏感光子晶体复合薄膜。常规的二维光子晶体结构产生了强角度依赖性的结构色彩,而微浅坑结构则提供了传统双层光子晶体薄膜无法实现的偏振结构色。该方法将偏振效应和结构色彩集成到了光子晶体复合薄膜中,可用于多维视角和偏振控制的信息加密和防伪。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光子晶体复合薄膜的光学特性,证明了该复合结构薄膜具有多种光学效应,包括散射、衍射和偏振。光子晶体复合薄膜的这些特性使得利用不同的光学参量(散射、衍射和偏振)实现多通道图像切换成为可能。由于该方法对入射光的光学参数具有极大的控制自由度,为大容量、高安全性的三维光学信息加密和防伪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外,双层光子晶体复合薄膜(单层密堆积的聚苯二烯微球和周期性阵列微浅坑结构)之间的随机排列可以作为唯一的指纹。因此,光子晶体复合薄膜还提供了一种几乎不可能复制的全彩色、3D加密和精细纳米结构的新识别方法。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上DOI: 10.1002/adma.202107243。通讯作者是李明珠研究员,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赖欣涛。 

2 PCCF的设计流程与加密成像基本原理 

    

   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

    20211123 

 

来源:中科院化学所

课题组组长致辞--致梦想者 课题组组长致辞--致梦想者

最小化 最大化

From "Impossible" to "I'm possible"

      从事科学研究是幸运的。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这是探索者快乐的源泉,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从事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谁谓荼苦,其甘如饴",因为有梦想。

      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将个人梦想汇入人类进步的梦想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创造新应用。

将"Impossible" 变成"I'm possible",需要的是一点创造,一点努力,一点坚持,更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精神,一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自信。

      以切.格瓦拉的诗与所有胸怀梦想者共勉: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

      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

      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

      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风采 风采

最小化 最大化

课题组动态 课题组动态

最小化 最大化
显示 42 条结果中的 1 - 25。
每页条目数 25
的 2
名称 日期
化学所赵进才院士、宋延林研究员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3-05-29
宋延林:科学家和企业家手拉手才能真正做好科技成果转化 2023-05-16
绿色印刷实验室《光晶异彩》作品受邀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万物生息”展 2021-09-30
北京印刷学院罗学科校长一行访问化学所 2021-02-26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发布化学所宋延林研究员主持起草的印刷图案边缘波浪线测量国际标准 2020-11-03
颠覆传统的纳米印刷技术 2017-07-19
祝贺2017年博士硕士毕业生顺利毕业 2017-06-20
科研成果荣获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7-04-27
清华大学材料系刘锴老师来组 2016-12-21
高萌同学荣获第七届国际柔性印刷电子会议——Student Poster Award 2016-09-18
祝贺2016年博士硕士毕业生顺利毕业 2016-07-02
人民日报:做研究一定不能急(记者手记) 2016-04-29
人民日报报道:把“不可能”变为“我能够”——中科院化学所宋延林团队研发的纳米绿色印刷技术在世界印刷领域全面领先 2016-04-29
宋延林研究员获2015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奖 2016-04-02
印刷周企业人物┃宋延林,改变未来的纳米印刷技术 2016-03-15
宋延林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2016-01-19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秀杰研究员到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 2015-10-10
剑桥大学赵其斌博士到课题组做学术交流 2015-09-07